
圖、文/CTWANT
今年9月下旬,長榮航空34歲孫姓女空服員抱病值勤,返台後在10月10日因病過世,引發全台對航空業勞動環境的關注。勞動部在訪談11名組員與家屬後,於今(20)日公布調查結果,直指長榮航空「過度運用勤惰考核制度」,透過績效、排班與同儕壓力,形成一種「高壓文化」,嚴重影響組員申請病假的權益,且對組員值勤期間的突發疾病應變與處置未盡完善,甚至涉嫌違反《勞基法》第37條規定。
調查指出,長榮航空透過組員排班、排休、調班申請及個人考績,與病假申請狀況高度綁定,形成一種「高壓文化」。組員在3個月內請病假超過3天,後續3個月內所有航班與休假申請順位將被調降,更會喪失自主排班與排休權利,由公司全權安排班表,導致工作生活不確定性大增;此外,在勤惰考核中,病假占比35分,且請假無法獲得「貢獻度」加分,導致請一次病假等同雙重懲罰,在春節等旺季請病假,不利影響還將以「3倍」計算,直接牽動組員的年終獎金與升遷。這種將病假與考績掛鉤的作法,讓「請病假將影響紀錄」成為組員普遍認知,無形中形成巨大壓力,不敢輕易請假。有組員甚至坦言,「『病假』是『最後手段』才能用。」
報告還揭露,孫姓空服員曾向同事透露,自己此前因車禍請病假「3天超額」後,被公司安排邊表,排得極累,從此不敢再請病假。甚至在住院治療時,仍只能以「陪父親看病」為由請家庭照顧假,直到母親勸說才改請病假;多名組員也證實,公司文化中,使用生理假或家庭照顧假「替代病假」已成常態。更有組員控訴,自己忍受傷痛想要請假讓腳休息,但是因為「沒有在當天看醫生」,最後被記曠職,顯示公司管理已嚴重僵化,缺乏人性關懷。
對於外界質疑「當時為何事務長未介入協助」。調查顯示,事務長坦承未主動要求孫員停止勤務,是因為「怕破壞紀錄」,顯示管理層同樣深受制度壓力左右。
調查也指出,在返台航班上,孫姓空服員已經出現身體不致,甚至引來乘客主動關心與協助,但事務長直到她「筋骨酸痛無法蹲下」,才同意將其勤務調整為發放飲料。報告認為,長榮航空對於組員於值勤期間突發疾病的緊急應對與處置作業規範不夠周詳。規範要求組員出現急病時應即刻通報MedLink(機上遠距醫療系統)提供諮詢,但多名組員均反映未受完整訓練,不知何時應啟動MedLink,而事務長也未將孫姓組員的突發疾病視為異常狀況,即時通報報務長及報到中心,導致錯失獲得醫療支援介入的時機。
報告又指出,孫姓組員抵台後身體已極度不適,家屬原希望有救護車協助,但最終卻是由兩位組員攙扶走下飛機,搭乘防疫計程車前往醫院。事務長曾問孫姓組員「妳要披毛毯下去嗎?」,但並未積極協調或堅持使用救護車。而組員在飛機落地後,家屬及公司代表在機邊等了半個多小時才接到人,以上種種抵台後的落地協助不足,都引起家屬質疑。
除了上述管理問題外,調查報告更發現,長榮航空雖為勞動基準法第84條之1指定工作者,其國定假日得經勞資雙方書面約定;但查核孫姓組員114年兒童節出勤紀錄,長榮航空受檢時卻無法明確指出其兒童節調移後之確切日期為何,涉嫌違反《勞動基準法》第37條規定,將由桃園市政府依法裁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