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組/陳璽鈞 尤彩礽 採訪報導
新北市三貂嶺,一條封閉 37 年的舊鐵路隧道,斥資超過三億元整建,2022年以「生態友善隧道」重啟後火速爆紅,蝙蝠、鏡面水池成了打卡亮點,還拿下國際設計獎。但在自行車友眼中,卻是場惡夢:鐵條格柵縫隙卡輪胎、隧道昏暗又濕滑,連UBike停車柱都會陷進去!更離譜的是,這條隧道原本以「自行車道」之名,拿了體育署補助,完工卻改名「生態友善」,定位不清、資源錯置,爭議一路延燒,甚至驚動監察院立案調查。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啟用之初,吸引大量遊客朝聖。然而,在許多自行車友眼中,這條夢幻路線卻成了「惡夢」。隧道與棧橋路面採鋼筋格柵,縫隙約2.4公分,與公路車胎寬幾乎相同,稍有不慎就可能卡住摔車;加上隧道燈光昏暗、地面濕滑,讓車友直言「不安全、不友善」,甚至民眾的UBike停車柱,都會陷進縫隙,拔不出來。

設計團隊則強調,設計應該以「生態優先」。照明採反射光,是為了減少對蝙蝠干擾;進入棲息區遊客還必須下車牽行、保持安靜。但對此專家提醒,繁殖期蝙蝠對聲音極為敏感,觀光人潮依舊會造成干擾。批評者更質疑,生態成了官方的「大旗」,卻沒有真正落實保育。

爭議不只如此。隧道最初以「自行車道」之名,爭取到體育署近六千萬補助,最後卻改名「生態友善隧道」,定位模糊、資源錯置,更引發議員在議會質詢。2024年五月,超過兩百位車友快閃抗議。最終,2025年監察院正式立案調查,爭議進入新階段。如今的三貂嶺隧道依舊是熱門景點,但生態與便利的矛盾,也讓它成了「共識難題」的象徵。完整專題報導請點選YouTube影片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