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五十納虧損新藥股康霈*掀熱議!前例彩晶半年即遭剔除ETF編納是否應評估獲利

  • 發佈時間:2025/09/24 14:12更新時間:2025/09/24 14:12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台灣五十納虧損新藥股康霈*掀熱議!前例彩晶半年即遭剔除ETF編納是否應評估獲利
0050納入康霈*引發討論(攝影/吳東岳)

撰文‧李瑞瑾

 台灣50指數執行例行換股,本次新納未有獲利成績的標的康霈*,引起市場諸多質疑。回顧過去22年的換股歷史,這是該指數第2次納入虧損個股。



更多新聞: 高壓氧艙突爆炸「5歲童困火海亡」 媽見「兒被烈焰吞沒」崩潰求償30億

 台灣50指數是台股第1支交易型指數,成分股涵蓋市值前50上市大公司,目前追蹤該指數的2檔ETF:元大台灣50、富邦台50,合計規模九千七百億元,受益人數超過200萬人。

牽動近兆元資金配置的台灣50指數換股,往往備受市場矚目,9月5日台灣指數公司發布例行性換股通知,台灣50指數成分股2進2出,新增康霈*、川湖,刪除台泥、藥華藥;其中,仍處於虧損狀態的康霈*被納入成分股,引起諸多討論。

專攻醫美與慢性發炎疾病新藥開發的康霈*,2024年10月以433.8元掛牌上市,9個月後股價已翻逾倍、躋身千金股之列,加上今年7月中旬執行1拆10後,成交量明顯放大,漲勢持續強勁,8月漲幅63.5%,市值突破三千億元。

選換股有3條件   市值、流動性、公眾流通量

同樣屬於新藥股的藥華藥,2024年9月被納入台灣50成分股之前,在短短的5月至8月期間,大漲138%,但9月以後,台灣50持有的一年期間,藥華藥還原權值的股價跌幅22.6%,與同期加權報酬指數18.9%的漲幅相比,更是明顯落後,可見台灣50持有藥華藥是虧損出場。

康霈*自2020年來從未獲利,今年前二季稅後淨損4.24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負0.28元。在台灣50決定納入時每股股價255元,較年線高193%;相較台股最具指標的多頭強勢股台積電,股價僅比年線高14%。

基本面表現不佳、股價飆漲的種種情境疊加,難免讓市場質疑,「台灣50換股是否不夠嚴謹?」尤其在市值節節高升、被預期將成為台灣50準成分股之際,豈不正好成為市場倒貨的對象?

對此,國泰證期顧問處協理蔡明翰認為,基於台灣50指數的選股邏輯,新納入個股權重勢必較小,對市場的影響性,其實沒有外界憂心的這麼大,且若籌碼換手轉往投信被動資金,其實會讓籌碼相對安定。

被動式指數投資法,在產製指數時便設定好選股邏輯與規則,每次定審便據此調整成分股。根據公開說明書,台灣50指數選股有3大條件:第1是市值,篩選台灣上市公司市值最大的前50家企業。第2條件是公眾流通量須大於5%,避免籌碼集中在大股東或是少數機構手中。最後則是流動性檢驗,在一定期間內,每月股票交易量必須高於標準,才有成為成分股的資格。

如今市值逼近4千億、排行台股第33名的康霈*獲選,就是在上述條件的篩選下得出的結果。

台灣50指數22年來約持有過108檔不同標的,卻只是第二次將虧損企業納入持股。上一次是2005年納入面板股彩晶,當年正值面板產業黃金時期,彩晶因市值暴增而入選;然而,當股價回歸基本面,彩晶隔年便被踢出,僅在台灣50指數投資組合待了半年。

投信業者分析,個股飆漲大多反映未來潛在成長性,「若無獲利支撐,未來股價劇烈下滑,在市值條件的篩選下,還是會遭指數剔除。」值得注意的是,當成分股在持有期間股價下跌,勢必會影響台灣50的表現。

例如2005年獲納入的宏達電,其後持有11年,隨著獲利帶動市值攀升,在台灣50的權重占比從0.3%逐步攀高,最高達3%,直到2013年轉為虧損時,權重隨著股價跌、市值縮水而調降,指數也會承受部分股價損失。

台灣五十納虧損新藥股康霈*掀熱議!前例彩晶半年即遭剔除ETF編納是否應評估獲利


台灣五十非特例  日韓港指數均無獲利門檻

檢視國際主要市場指數,目前美股標普500指數設有獲利篩選條件,其餘日本東證指數、韓國綜合指數、香港恆生指數等則無。

以日本為例,檢視聚焦東證所市值前70大公司的TOPIX Large 70指數之近10年換股紀錄,包含2015年新增的日本製鐵株式會社、2019年的日本郵政株式會社、2020年新增東日本旅客鐵路株式會社,及2021年的東海旅客鐵道株式會社,4檔個股在入選成為指數成分股時,都呈虧損。顯示市值指數選入營運虧損個股的情況,並非台灣特例。

台灣指數公司總經理陳文練認為,公司市值會被墊高,表示市場願意給它較高評價,「就是過去常講的本益比、本夢比,本夢比是市場各自想像,你也無法說它錯。台灣50指數,就是忠實地反應市場對台股大型企業的評價、估值及成長趨勢。」

擁抱台灣50指數逾20年的政大財務管理學系教授周冠男認為,研究證實,市場在大部分的狀況下,評價都是有效率的,若因個股目前營運不好,就將它排除,「只會使得市場投資組合產生偏離,造成不效率的現象。」

事實上,投信業者也注意到台灣50成分股條件「未臻嚴謹」所引發的質疑,開始把獲利條件納入選股的篩選條件。

例如,近年來所發行的ETF的指數編製規則,多可見到獲利為正的條件,如國泰永續高股息、群益台灣精選高息等大型高股息,以及市值ETF國泰台灣領袖50等,就設有成分股獲利為前提,個股須有獲利的基本面支持,才能入列,讓整體市場更朝正向發展。

(閱讀全文…https://btoday.cc/86dtnz)

延伸閱讀:

2025行事曆最後3個月連假攻略!教師節、中秋節、雙十節「週休3日新體驗」:還能請7連休16天

普發一萬什麼時候可以領確定了!普發一萬怎麼領?5種發放方式、線上登記網站…ATM輸入兩組號碼搞定




更多新聞: 川普對等關稅衝擊!亞洲家具王咬牙撐:「越南關稅若升至50%,就玩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