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CTWANT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於美東時間6日再次闡明公司立場,強調這家開發ChatGPT的人工智慧巨頭既不依賴、也不尋求任何政府支援或保證,並重申「政府不應決定市場勝敗,納稅人不該為企業錯誤埋單。」
奧特曼的聲明出現在外界對OpenAI龐大基礎設施支出的關注與爭議中。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公司未來8年計劃投入約1.4兆美元用於運算基礎建設,規模堪比國家級能源計畫。OpenAI預計今年底營收年化率將超過200億美元,並期望在2030年前達到數千億美元。
奧特曼6日在社群平台X上指出,OpenAI並非試圖成為「大到不能倒」的企業,「如果我們做錯,那是我們自己的責任。」他同時支持政府建立屬於自己的資料中心與AI運算基礎設施,稱這是「國家戰略資產」(national strategic asset),但強調這應該是為公共利益而建,而非補助私人公司。
他進一步區分政府推動的半導體製造投資,例如美國強化本土供應鏈的政策,與對企業資料中心的財務保證,認為後者等同於「私人支援」,不應由政府承擔風險。
OpenAI的財務長弗萊爾(Sarah Friar)先前提及政府可能在AI產業中扮演融資角色,引發外界猜測,但她隨後澄清相關說法。奧特曼則在多次發言中堅定否認公司有尋求「政府保險」或「最後保護傘」的意圖。
「政府不該為AI公司寫下保險條款。」奧特曼說,並澄清自己曾提到「政府作為AI最終保險人」的概念,指的是防範AI遭濫用於大型網路攻擊等國安風險,而非財務性保障。
對於外界質疑OpenAI「燒錢太快」,奧特曼則解釋,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需耗時多年,必須提早布局。他指出,公司當前的高支出旨在打造支撐AI時代的「未來經濟基礎建設」,包括企業應用、AI裝置、機器人及科研用途。
他同時透露,OpenAI計劃將運算能力對外開放,建立所謂的「AI雲端」(AI cloud),以滿足全球市場對算力急速攀升的需求。「對我們而言,沒有足夠運算力的風險,遠大於擁有過多運算力。」
隨著OpenAI逐步減少對微軟(Microsoft)的依賴,外界關注該公司是否正為上市做準備。據報導,顧問團隊已討論最早在2026年啟動IPO程序的可能。然而奧特曼強調,公司當前重點是建立穩健的商業模式,而非追求估值。「我們正在打造由AI驅動的未來經濟基礎設施。若我們成功,這將屬於市場的成就;若失敗,也應由市場來裁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