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響應12 月 1 日世界愛滋日到來,今年 WHO 強調「轉型與韌性」的防治策略,呼籲各國以人為本,突破醫療與社會污名限制。在全球邁向「2030 終結愛滋」目標之際,台灣 HIV 照護正迎來一項關鍵轉變──治療不再只是醫師的單向宣告,而是透過「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Making,SDM)讓感染者擁有主導參與權。醫病共享決策以「知識、溝通和尊重」三大元素為核心,強調感染者可依自身需求參與治療選擇,與醫療團隊共同制定更貼近生活的療程。今(24)日舉辦記者會,特邀五位來自醫療、個案管理師與病友團體的專家學者共同倡議,三方一致指出:終結愛滋不僅仰賴藥物與公共政策,更需要讓感染者擁有參與治療的權利與聲音。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響應12 月 1 日世界愛滋日到來,今年 WHO 強調「轉型與韌性」的防治策略,呼籲各國以人為本,突破醫療與社會污名限制。在全球邁向「2030 終結愛滋」目標之際,台灣 HIV 照護正迎來一項關鍵轉變──治療不再只是醫師的單向宣告,而是透過「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Making,SDM)讓感染者擁有主導參與權。醫病共享決策以「知識、溝通和尊重」三大元素為核心,強調感染者可依自身需求參與治療選擇,與醫療團隊共同制定更貼近生活的療程。今(24)日舉辦記者會,特邀五位來自醫療、個案管理師與病友團體的專家學者共同倡議,三方一致指出:終結愛滋不僅仰賴藥物與公共政策,更需要讓感染者擁有參與治療的權利與聲音。
推動U=U 臺灣防治照護需更貼近感染者生活
目前臺灣累計 HIV 感染者逾 3.6 萬人,雖新增感染逐漸下降,在全球防治指標「92-96-95」中也持續領先,但臺灣在「病毒壓制率」仍低於亞太平均值,顯示治療成效仍有提升空間。臺灣感染症醫學會監事及臺灣衛福部愛滋病防治委員會委員林錫勳教授表示,治療的目標不只是壓低病毒,更是讓感染者願意持續接受治療,臺灣新一代HIV照護治療正在朝向更簡化、負擔更低且更符合生活節奏,不僅提升依從性,也能更有效推動臺灣邁向「U=U」的公共衛生目標。
從「醫囑」到「共同討論」 醫師、個管師與病友團體攜手推動SDM
在臨床試驗顯示,多數患者仍因資訊不透明、污名壓力或缺乏信心而難以提出治療需求,臺大醫院謝思民醫師指出,不少個案對轉換治療感到猶豫,因此醫師團隊必須主動溝通,依患者職業、生活形態與心理狀態量身訂做治療方式,而非單向告知用藥選項。此外,在醫病共享過程中,個案管理師也扮演關鍵角色,臺灣愛滋病護理學會理事長柯乃熒強調,個管師是病患治療旅程的「第一線陪伴者」,不僅整理資訊與釐清迷思,更能協助患者與醫師展開有效對話,使其在面對治療時更加冷靜、自主與有信心。
讓感染者成為照護主角 才能真正邁向「2030終結愛滋」
多元治療技術與預防策略持續進步,但真正的終結愛滋,是需要讓感染者有參與治療的權利,而不是被動接受指令,醫病共享決策,不只是治療工具,更是以人為本的醫療轉型。未來,臺灣將在政府、醫療系統、護理團隊與病友團體共同合作下,打造零污名、可近性高、由感染者共同參與的 HIV 照護環境,攜手邁向 U=U 與《2030 終結愛滋》願景。
【延伸閱讀】
愛滋防治成效曝!仍有9%不知已染 年底前自我篩檢「免運」有3情況快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90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