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組/蔡佳芸、余啟成 台北報導
夏日高溫炎熱,尤其有大量建築物及吸熱柏油路的城市地區往往比郊區更熱,就是所謂的都市熱島效應。只是,要調節城市溫度,「風」是關鍵角色。不過,「風」看似無所不在,卻也是會被搶走的!事實上,很多人的家裡,被高樓大廈擋住通風而吹不到風,到了夏天就像住在烤箱裡。

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長期研究城市風環境,他指出,許多河岸第一排的景觀宅,越蓋越多也越蓋越高,造成棟距過密,彷彿形成一座巨大的水泥屏風,阻擋了原先要從河岸吹進城市裡的風,更擋住後方民宅的通風,造成「通風權不公」。

事實上,全台建築物蓋得密密麻麻,也為風的流通形成了阻礙。林子平舉例,曬衣服時要有間隔,建築物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棟距寬,才能「讓路給風走」。他呼籲政府應更注重棟距擋風以及建物風阻面積。不過,目前台灣沒有將通風那入建築法規。

而新北市政府率先對”風”展開行動,來到板橋江翠北側重劃區,明顯看見河岸第一排的高樓相互交錯、拉開棟距,他們將江翠北側作為第一個「風環境管制地區」,規定迎風面的新建築棟距至少10公尺,面寬比要小於基地面寬70%,把大樓瘦身,讓風可以走。整體而言,通風問題不僅影響居住品質,也攸關整座城市的溫度,更詳細的內容請點選YouTube影片收看完整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