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來如此!台灣人必知的台灣鹹史

  • 發佈時間:2025/08/08 14:02更新時間:2025/08/08 14:02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鹽」來如此!台灣人必知的台灣鹹史
台灣鹽史三百多年,串起台灣人對土地、自然以及海洋的情感。 (圖/台灣演義)

專題組/特別報導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中「鹽」看似平凡,卻是台灣產業不可或缺的歷史篇章。早期原住民從植物刮取、或熬煮海水取鹽;漢人來台初期,則是以鹽交易鹿皮。直到明鄭時期,鄭成功的參軍陳永華引進中國沿岸的製鹽技術,從此開啟台灣「天日曬鹽」的時代。

本周《台灣演義》播出「台灣鹽業史」,帶您瞭解庶民生活中最重要的鹽,如何製造、又如何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完整報導敬請鎖定本周日晚間7點55分,民視新聞53頻道《台灣演義》。

更多新聞: 「10元硬幣」除了麥香還能買啥?內行曝「CP值炸裂清單」:可以吃5支


「鹽」來如此!台灣人必知的台灣鹹史

鹽是工業之母,可廣泛應用在許多產品中,包括塑膠、玻璃、衣服與皮革,高達上萬種產品的原料都需要鹽。(圖/台灣演義)


鹽,被認為是「工業之母」,可廣泛應用於一萬四千多種以上的產品中,舉凡塑膠、玻璃、皮革或水泥等,衣食住行都用得到。日治時期,日本人看中了台灣的曬鹽潛力,不僅成立三大株式會社,同時也鼓勵有錢人開闢鹽田,讓台灣製鹽產業更具規模;二戰後,國民政府接收日本鹽田,延續專賣政策,但在貧困年代,「鹽賊」猖獗,偷鹽比做工還好賺,甚至有人在海邊利用珊瑚礁岩,打造鹽盤曬私鹽,直到經濟起飛、工資飆漲,偷鹽風氣才逐漸消失。

台灣工業化發展也增加鹽的需求,然而,台灣傳統天日曬鹽屬於「看天吃飯」的產業,供應量難敵進口外國鹽,七股鹽場於2002年結束曬鹽,台灣長達三百多年的鹽業劃下句點。

鹽業發展,可以窺見先民的智慧、也能見證時代的演進。完整報導敬請鎖定本周日民視頻道《台灣演義》節目。

✅節目播出資訊:每周日晚間7點55分,請鎖定民視新聞53頻道 台灣演義
✅訂閱台灣演義Youtube ,更新最精彩內容 :請點我
✅按讚台灣演義FB,掌握最新節目 :請點我

更多新聞: 國際貓咪日!新北推廣「貓咪CPR」 守護毛孩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