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中心/陳崇翰 新北報導
新北市東北角的貢寮區,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貢寮鮑更是當地養殖漁業的珍寶,不過近年受到中國鮑的傾銷影響,不少養殖戶轉型投入海膽養殖,如今紫海膽與馬糞海膽產量逐年攀升,供不應求,市府也推動人工復育計畫,協助穩定產量。
外殼圓潤、短刺密布,呈現金褐色的馬糞海膽,牢牢吸附在礁石上。這裡是新北市貢寮海岸,天然礁岩間,蘊藏著豐富的海洋資源。潛水工人帶著裝備,下水作業,小心將一顆顆「九孔」從岩石上取下,動作俐落,丟進籃中。而除了九孔,紫海膽也藏身在石縫中,潛水工人仔細翻找,通通一併採收。海膽養殖戶吳鴻銘:「目前東北角有養的就是紫海膽跟馬糞海膽,這兩種海膽,五年前開始就陸續有人開始在從事轉型,然後養殖海膽,今年都大概慢慢的達到高峰,因為臺灣人喜歡吃海膽,以目前就是台灣貢寮這邊的產量,有點供不應求。」

海膽的養殖不再只有離島,台灣東北角海岸,過去是「貢寮鮑」的主產區,以養殖九孔與鮑魚為主,但受到中國廉價鮑魚市場的衝擊,不少業者轉型養殖海膽。海膽產季是每年6到9月,由於食量驚人,需要大量供應海藻。養殖戶張益敏 :「(九孔及海膽)要盡量分開,我之前混養的時候,也是九孔跟海膽分開養,它會吃不到菜,然後就會有影響,菜都被海膽吃光。」

海洋大學助理教授徐德華:「從去年開始執行海膽的復育計畫,從去年到今年,我們總共復育出三萬顆以上,去年放留六千顆,今年我們再度放留一萬顆,那希望當地的養殖戶,在養九孔的同時,夏季也可能多一個海膽的養殖收入。」濃郁的膏味讓不少民眾對海膽情有獨鍾。如今在東北角,除了「九孔」與「貢寮鮑」,海膽也逐漸崛起,成為下一波海味明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