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夜晚開燈睡覺恐傷身 研究證實: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增67%

  • 發佈時間:2025/11/24 19:02更新時間:2025/11/24 19:02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注意!夜晚開燈睡覺恐傷身 研究證實: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增67%

圖、文/CTWANT

現代城市燈火通明,卻有愈來愈多研究指出,夜間光害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一項最新研究指出,長期暴露在夜間人工光源下,可能提高第二型糖尿病風險,排除基因因素後,結果依然顯著。

更多新聞: 她開車遇天降貓屍!白頭鷹鬆爪一擊 砸爛車窗還灑滿血肉

根據外媒《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報導,一項由英國學者Windred團隊進行的最新大型研究,分析超過84000名英國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參與者的健康紀錄與光感測器資料,共累計約1300萬小時光照數據;參與者需佩戴光感測器一週,研究團隊則追蹤平均近8年的健康變化。結果發現,夜間光照量最高族群(前10%)發展成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比最低光照族群高出67%。

研究也指出,若個體的「晝夜節律振幅」較弱,即白天與夜間的光照差異不明顯,或日常光照規律不穩定,同樣與更高的糖尿病發生率相關。換言之,不只是夜晚光太亮,連日常作息不規律,也可能破壞生理時鐘,進一步影響代謝機能。

科學家解釋,人類祖先的生理節律依循自然明暗循環演化而成,光線經由視網膜傳入大腦的「視交叉上核」後,會調節全身器官的生理節奏,包括荷爾蒙分泌與代謝基因表現。例如,清晨光線會促使皮質醇短暫升高,啟動「生理白天」;而在黃昏後,體內褪黑激素分泌增加,代表身體準備休息。但人工光源會在夜晚抑制褪黑激素,打亂身體時序,長期累積可能引發肥胖、糖尿病與高血壓等健康問題。

不過,研究團隊也提醒,夜間光線並非全然有害,在醫療照護、夜班工作、安全需求、以及長者防止跌倒等情境中仍相當重要。此外,目前仍缺乏證據證明「阻藍光眼鏡」或「遮光睡眠眼罩」是否能有效降低糖尿病風險。還有可能的解釋是,夜晚有光,人們更容易熬夜或進食,使夜間活動本身成為疾病風險的間接因素。

儘管如此,專家強調「光衛生」(light hygiene)概念可能具有公共衛生價值——包括減少夜晚光照、增加日照、維持光照規律等,都可能成為降低糖尿病風險的簡易方法。至於光線調控是否能改善已患糖尿病族群的治療成效,仍待未來研究釐清。

延伸閱讀

更多新聞: 吳淡如自爆30歲後都搭商務艙!曝1原因「改搭經濟艙」不敗教主也點頭